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生活 > > 正文

佩服!余杭有个“老板村”!有人从负债百万到年产值过亿!|全球今日报

2023-06-16 13:39:16 来源:看余杭 分享到:

在余杭有一个村子,很多村民都是在外做生意的大老板,村里流传这么一句话:“在昆明卖窗帘的,10个中有6、7是余杭人”不仅如此,有人甚至把余杭的窗帘卖到了阿联酋迪拜、美国、日本等地,这个村子就是仁和九龙村

目前,在九龙村有常住户籍人口4845人,劳动力2322人,依旧有487人在外经商创业,占总人口的10%,占总劳动力人口的21%,相当于10个人就有一人在外做生意。


(资料图片)

村民吴逢强就是其中一员,49岁的他,已经在窗帘行业沉浮了31年。

从白手起家的毛头小伙到年产值过亿的公司老板,他的创业故事,就是九龙村村民用勤劳和智慧闯天下的缩影。

仁和纺织业红极一时,

村民们的窗帘生意风生水起!

在以前,仁和水乡的织造业就非常兴盛,家家户户织被面,东塘、嶂山、云会都有丝绸厂。

上世纪90年代,仁和很多村民就开始做布艺生意。

吴逢强就是当年是最早一批跟着村里人去昆明做窗帘生意的年轻人。

1997年,当时23岁的吴逢强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从余杭去到了春城昆明,在那边待了两年。

说起余杭人抱团在昆明做窗帘生意,吴逢强解释道,因为昆明的日照时间长,对遮光窗帘需求量大,加上几十年前昆明在布艺方面供给较少,而仁和有织造生产线、有供货渠道,被最早前去的村民发现了商机。

吴逢强说:“那里是一片蓝海,大家就互帮互助,带上亲朋好友去到了昆明闯荡,当地做窗帘生意的人中,余杭人占比一度超过80%。”

从负债100万到年产值过亿,

在迪拜成立贸易公司!

1999年吴逢强从父亲手中接过云会丝织厂的4亩老厂房,还有100多万的外债。

回想起当年的境况,吴逢强用“艰难”来形容,他心里知道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

“把债务还掉,把生意做好”这10个字每天都萦绕在他紧绷的神经上。

他最初生产窗帘布原料,销售到广东、江苏等地,靠着诚信和能干,布料原料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也得到几位业界前辈的赏识与认可,给他周转资金、介绍订单,吴逢强回忆说,“当时我很年轻,他们看我年纪轻胆子大,有潜力,愿意不图回报地帮助我,当一个人饿的时候一个馒头就能救一个人,我心里很感激。”

吴逢强也不负所望,在2004年还清了背负的100万外债,并储备了一些资金,抓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代机遇。

2004年他在迪拜成立贸易出口公司,找到了另一片蓝海,开始将余杭的成品窗帘远销到伊朗、伊拉克、摩洛哥等中东国家。

至此,他的窗帘生意打开了外贸之路。

在迪拜公司合影

同年5月,吴逢强在美国成立分公司,从美国合作老板手中谈下第一笔成品窗帘订单。

2004年美国订单签约现场

吴逢强回忆,那时候做外贸公司没几个人会说英语。

只要谁愿意就让谁过去,基本上招的都是家乡附近的年轻人,虽然他们很多才初中毕业,但肯吃苦又好学,去国外待半年左右就都会说英语了,生意开展起来没有阻碍。

和土耳其客户合影

后来他还开辟了以高品质著称的日本外销渠道。

这条走出去的道路,算是真正打通了。

和国外客户合影

有了多年在外销磨炼的生产力规模和高品质,2019年吴逢强开始转型做内销,成立了以私人订制为亮点的“优雅生活”窗帘品牌,短短几年内在竞争激烈的内销市场,迎来逆势增长,一跃成为国内顶尖的行业品牌。

巅峰时期,吴氏实业旗下公司的总年产值达到了1.8亿,预计今年的年产值仍能达到1.2亿

380个款式!

又好又便宜的“厂中店”

正在余杭筹备中

走进吴逢强位于仁和工业园的厂房中小编看到了整条窗帘生产的流水线。

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中,现在每天有1000套成品窗帘的产量,由各地的500多家经销商将客户选好的款式和尺寸报过来,工厂将统一生产、配送。

吴逢强说做内销后发现,现在国内消费市场对品质和创新的要求比国外更高,市场鞭策着他们不断创新。

窗帘作为搬新家、换新房的必备用品,除了实用、美观的实际效用外,还承载着一家人对新生活的向往。

说起这么多年在商海打拼的感悟,吴逢强说,“做生意、做人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赚多少钱去做,不辜负人家的信任。”

作为余杭本土企业,吴逢强有一个想法,希望余杭人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品质更好、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他打算今年年底前在仁和工业园打造一个“厂中店”,帮余杭老乡省去中间的环节和差价。

大家有购买窗帘需求的可以期待一下了!

像吴逢强一样做布艺外贸生意的在仁和九龙村还有很多,村民们从余杭走出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脑袋闯出了一片天!

关键词: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超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